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首次報導18年後,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胡元佳教授和健康科學學院徐仁和特聘教授共同合作,首次系統刻畫這一諾貝爾獎發現的技術領域的全球專利和臨床試驗圖譜。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全球專利技術圖譜
iPSCs是從體細胞透過多個重編程因子產生的多能幹細胞,具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特徵,在疾病建模、再生醫學、藥物篩選和毒理學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潛力。該項工作對iPSC相關的11,252件專利和93項臨床試驗進行了全域掃描、數據鏈接與比對分析,為iPSC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決策參考。
在該研究領域,專利數量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增長,臨床試驗數量相對變化穩定。美國作為主導擁有4435項專利,其次是日本和中國,分別擁有3454和1309項專利。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所在的日本京都大學是擁有最多專利申請的專利權機構。企業專利份額在過去15年中穩步增加,專利權人類型的這種微妙的結構性變化反應出學術研究成果正積極地向產業化方向轉移。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研究重點逐漸從重編程技術本身轉向了安全性和效率的改進,例如非病毒載體的研究。重編程方法的改進使得iPSC技術更加安全可靠,為其在臨床應用中的進一步推廣打下了基礎。此外,隨著基因編輯、3D類器官等新技術的出現和不斷創新,iPSC技術的應用前景更加廣闊,為後續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產業化提供了研究基礎。
該研究成果以「誘導多能幹細胞全球專利和臨床試驗圖譜」(Mapping global landscape for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patents and clinical trials)為題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DOI:10.1038/s41587-024-02196-1)。澳門大學徐仁和特聘教授和胡元佳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華醫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呂麗陽和碩士畢業生馮葉、健康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黃博容為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團隊合影(左起呂麗陽、胡元佳、徐仁和、黃博容)
該研究獲得中國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2YFA1105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金(32270842),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0002-2021-AKP、0071-2022-A2、005/2023/SKL、SKL-QRCM(UM)-2023-2025),澳門大學項目(CPG2024-00037-FHS、MYRG2020-00140-FHS、MYRG2022-00044-FHS、MYRG2022-00103-ICMS、MYRG-CRG2023-00007-ICMS-IAS),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項目(CP-033-2021)共同資助。澳門大學圖書館德温特创新平台亦提供了專利數據支持。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4-02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