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T14:53:30+08:002022-08-05|本院新聞|

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副教授王瑞兵的研究團隊基於綠藻光合作用產氧的特點提出改善腫瘤內的乏氧環境的策略,並成功表面工程化綠藻使其靶向富集實體瘤組織並通過局部產氧逆轉腫瘤耐藥性和免疫逃逸性,輔助增強臨床一線藥物的抗癌療效。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

由於快速的腫瘤增生引起的耗氧量增加和擴散量增加而導致的氧輸送減少造成實體瘤長期處於一個乏氧狀態,並會上調葡萄糖轉運蛋白及其下游的蛋白的表達,增強藥物的外排作用,誘導腫瘤組織產生耐藥性。同時,乏氧微環境也啟動了腺苷通路,增強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能力,減弱免疫治療效果。因此,若能改善腫瘤的乏氧微環境,將能從一定程度解決小分子化療藥物和免疫治療藥物抗腫瘤療效不佳的問題。目前常用改善腫瘤乏氧微環境的策略主要是採用納米藥物載氧直接遞送到腫瘤組織,或是利用生物酶在腫瘤組織中催化產氧,但這些方法都只能短暫供氧,無法有效改善腫瘤乏氧相關的病理組織特點。

綠藻是一種很常見的要天然藻類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和藥用價值,它可以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降血脂和排毒等功效。研究團隊以“表面工程化綠藻緩解腫瘤乏氧微環境增強臨床一線藥物抗腫瘤療效”(Surface-engineered chlorella alleviated hypoxic tumor microenvironment for enhanced chem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of first-line drugs)為題,提出了自產氧綠藻腫瘤供氧策略,開發表面工程化的綠藻,即巨噬細胞膜包裹的綠藻,在體內能有效逃逸免疫系統的清除,並響應炎症信號實現腫瘤組織的靶向富集,並在激光透射下持續產氧,改善腫瘤內乏氧微環境,抑制藥物外排相關蛋白以及免疫抑制相關蛋白的表達,增強臨床一線小分子化療藥物和免疫治療藥物的抗腫瘤療效,有潛力作為臨床抗腫瘤藥物的輔劑,造福人類健康。

論文的通訊作者為王瑞兵,共同通訊作者為中華醫藥研究院特聘教授李銘源;該院的澳大濠江博士後高成和博士生鄺熙婷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澳大碩士生王慶福、博士生甘曉彤、陳騫、研究助理韋健文、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張健和顧大勇博士也對此課題作出重要貢獻。此項研究由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檔案編號:SHMDF-OIRFS/2021/002)、深圳科技創新委員會深港澳科技計項目C類(SGDX2021082310380302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檔案編號:32001016)以及國家教育部澳門大學精準腫瘤學前沿科學中心資助。

研究全文可參閱:https://doi.org/10.1016/j.mattod.2022.0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