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傑出的新晉教師——宋賀博士和李馳華博士加入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為研究院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在結構生物學、中醫藥現代化、流行病學及健康老齡化領域的卓越研究,展現了巨大的學術潛力與創新能力。他們的努力將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科學的國際化發展,並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宋賀助理教授:結構生物學與中醫藥研究

宋賀博士是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的助理教授,於2013年獲得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進行博士後研究,專注於RNA加工蛋白的結構解析與基於結構的藥物開發。2019年,他加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擔任研究助理,為結構生物學領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自2023年起,他加入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擔任助理教授,致力於將結構生物學應用於中醫藥研究,解析活性天然產物的結構與疾病機制,推動傳統中藥與現代藥物發現的有機結合。
宋賀博士的研究涵蓋藥劑學、藥理學及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三大領域。他的研究團隊解析了螺旋姜狀三七皂苷 R1 納米纖維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揭示其對念珠菌感染的抗真菌活性,並首次高解析度表徵天然化學組裝體的結構。此外,他鑑定了關鍵關節軟骨細胞脂肪酸代謝與關節穩態調控因子,為基於結構的骨關節炎藥物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他的研究亦涉及膽汁酸代謝機制,通過解析膽汁酸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關鍵酶,推動高效可持續的藥用膽汁酸生產技術。
宋博士積極促進交叉學科研究,運用結構生物學驅動中醫藥現代化與新藥研發,推動中醫藥科學的國際化與前沿發展。他的創新研究為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融合開闢了新途徑,展現了卓越的學術潛力。
李馳華助理教授:流行病學在中醫藥研究的應用

李馳華博士是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的助理教授,長期從事生命歷程流行病學研究,重點關注心臟代謝性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健康結局。他於2012年獲得北京理工大學學士學位,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2014年)及博士學位(2021年)。博士畢業後,他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博士後訓練。2024年,李博士加入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擔任助理教授。
李博士的研究運用流行病學方法,在大型人群研究中結合多組學資料和因果推斷技術,系統探討全生命週期內的不良因素如何影響健康老齡化,重點關注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與進展。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利用人群資料開發和優化用於衡量外周免疫系統衰老、免疫失調及生物學年齡的流行病學工具,以更精準地評估個體和群體層面的免疫健康狀態,並解析免疫系統衰老在慢性疾病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在研究應用方面,李博士重點推動流行病學工具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採用科學方法量化中醫藥對免疫衰老和慢性疾病的影響。他利用免疫衰老、免疫失調及生物學年齡評估工具,系統探討中醫藥如何調節免疫功能、延緩免疫系統老化,並在慢性疾病的預防和干預中發揮作用。通過融合現代流行病學方法與傳統中醫藥理論,他致力於揭示中醫藥在健康老齡化過程中的生物學機制,為中醫藥的科學化研究和循證醫學實踐提供資料支援。此外,他計畫進一步結合流行病學研究與藥物監管科學,以科學證據支持基於中醫藥的健康干預策略,為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提供資料支撐,推動精準化的中醫藥應用,助力健康老齡化的實現。
通過這一跨學科整合研究,李博士希望促進中醫藥在健康科學領域的現代化應用,為應對全球人口老齡化挑戰提供創新解決方案。